【精神健康】研究指難治型抑鬱症患者死亡風險高逾5成 籲及早識別病人情況
發布時間: 2022/03/17 12:38
最後更新: 2022/03/17 18:33
近年不少市民因應社會運動及新冠疫情而持續承受負面情緒,而社會亦愈來愈關注精神健康問題。港大聯同中大、倫敦等多間大學一項合作研究發現,約18%抑鬱症病人會發展出抗藥性,其死亡風險及醫療成本分別增52%及高出1.8倍。有關研究結果已於《刺針區域健康》期刊上發表。
有關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、內科學系、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,聯同中大、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及倫敦大學學共同發表。
團隊認為雖然抗抑鬱藥物已面世一段時間,但仍有部分病人服用後沒法緩解症狀。若病人已按照處方的合適劑量和時間服用至少兩種抗抑鬱藥物後,仍然沒有出現足夠反應,其抗藥性抑鬱症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(Treatment-resistant depression,TRD)。團隊在研究中分析了難治型抑鬱症與死亡的關係、致死的機制,以及醫療資源的長期使用模式,是否與具治療反應的病人有所分別。
團隊透過分析本港的電子醫療紀錄數據庫,識別出於2014年首次確診抑鬱症的病人,並追蹤他們長達6年時間,其後根據年齡、性別、過往病歷,將1479名難治型抑鬱症病人與5856名對治療有反應的病人進行配對,以比較死亡風險和醫療資源的使用模式。
研究發現,約18%抑鬱症病人於6年的跟進期內發展出抗藥性,相比對治療有反應的病人,難治型抑鬱症病人的死亡風險高出52%,並可能透過引發其他精神疾病或狀況間接導致死亡,包括自虐行為、思覺失調和精神分裂症等。而在經濟層面上,用於難治型抑鬱症病人的醫療成本亦高出1.8倍,不論精神科或非精神科轄下的門診、住院和緊急服務,難治型抑鬱症病人也傾向使用更多醫療資源。
團隊表示有關結果顯示及早識別帶抗藥性的病人尤其重要,而且臨床上針對觀察病人有否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或狀況,更可助預防早逝。
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、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李雪博士表示,醫護人員和決策者應預料到,難治型抑鬱症病人不論在精神科及非精神科服務上皆有更高需求。訂立跨專科協作計劃以加強各專科醫護人員的溝通,或可從多角度改善這類病人的治療效果,並有助減省因應難治型抑鬱症衍生的醫療成本。
最新影片:
《香港經濟日報》TOPick新聞「第三屆全港小學生中文作文大賽」立即參加:https://bit.ly/3CrwGul
私家醫院治療新冠病人:https://bit.ly/3icwPZ8
23間醫管局指定門診,預約及關愛專線:https://bit.ly/36kaO80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記者:郭詩詩